其他
你们敢说《普利桥种粮记》不是摆拍的?《焦点访谈》、湖南台!
该系列经央视新闻在快手投放后,截至7月18日,仅在快手平台,10集累计曝光量3.5亿+,总播放量5479.1万+,点赞量134.1万+,评论量2.2万+。同时,在央视新闻视频号、央视频等多个平台也得到网友关注,“一天投一集太少了”“竟然有追剧的感觉”。全网留言超12万条。
这部10集的主旋律短视频,是怎么做到的?
7月13日,传媒茶话会对话《焦点访谈》栏目主编喻晓轩、《焦点访谈》栏目编导肖津、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刘安戈、湖南台记者魏笑凡,一同探索《普利桥种粮记》背后的故事。
倒逼出来的大小屏融合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普利桥种粮记》的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主创团队的预期。在亮眼的数据背后,鲜有人知的是,这部新闻微纪实竟是一次倒逼出来的大小屏融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保障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形势,为此,各地都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
今年三月,湖南台在调研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故事:湖南永州冷水滩区普利桥镇有1200亩一般性耕地,以前主要种经济作物瓜蒌,今年恰逢瓜蒌四年的改种期,继续种瓜蒌的,每亩地也要投入四千元左右的成本。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镇里提出了“水稻+N”新模式,想引导村民改种水稻,在保证村民收益的同时,扩大主粮的种植面积。
是继续种瓜蒌还是改种水稻?“水稻+N”能不能行得通?普利桥镇正在发生的故事,引起了《焦点访谈》栏目的关注。按照程序报送选题后,领导指示,可以按照走基层的方式,关注这项工作的全过程,待收获之后,制作一期《焦点访谈》节目。
“在一般的大屏报道里,事件的结果往往是报道的重点。从春耕到秋收,乡亲们究竟有没有获益,政府作出的承诺有没有兑现,新的耕种模式是不是可以推广?”喻晓轩说。
而当时这些都是未知数。三月尚处于春耕期,普利桥的水稻品种要到八月上旬才能收获。这期间,纠结、矛盾、冲突、选择,大量真实鲜活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焦点访谈》栏目和湖南台的沟通过程中,《焦点访谈》的编导肖津看到了湖南台记者在普利桥镇拍摄的视频片段后,被乡野间蓬勃的力量打动了。提出,“我们可否把这些片段利用起来?”
在镇党委副书记唐芳东开会宣传种主粮的片段中,不少村民一听到要铲瓜蒌种“水稻+N”,反问书记“你这个产品要卖到哪里去?有哪些人要买我们的东西?”,甚至有村民直接抬屁股走人。
好不容易做通了种植大户老雷和老周的工作,老周的媳妇却半路杀出,甚至抬手就打。
如果等到八月上旬,《焦点访谈》大屏播出,这些正在发生的故事,已成旧闻,而且《焦点访谈》一期节目15分钟的体量,也很难把这些零散的片段和花絮,全数纳入。
这些鲜活生动的片段,必须趁着热乎气,把它们记录下来。如果大屏不能全数呈现,通过小屏推出可不可以呢?
在多次“头脑风暴”之后,《焦点访谈》负责新媒体平台的陈洁提出了“微短剧”的创意。
创作团队一头扎进了网络微短剧的坑里。在看过许多网络微短剧之后,肖津觉得,普利桥镇的故事,如果用这种快节奏、连续剧的模式呈现在小屏上,应该会很好看。“讨论的时候我画了一条曲线,希望一集里面至少要有两个剧情的高点。”
央视新闻评论部的领导孙杰、王惠莉支持主创团队的想法,鼓励大家创新尝试,但对“微短剧“的概念提出疑问。
“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的定位。新闻记者记录的只能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不能有编剧的成分。更准确的说,它不应该是“剧”,而是新闻“纪实”。这个定位给《普利桥种粮记》的制作定下了基调。
《焦点访谈》栏目决定迈开步子,和湖南台小伙伴一起,尝试一次新媒体“小屏”风格——故事浓缩跌宕的新闻微纪实。
于是,由《焦点访谈》栏目、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永州广播电视台合作的首部混杂了多种风格,同时又有鲜明特色的新闻微纪实《普利桥种粮记》开工了。
单集不到三分半的短视频,真的能讲好一个故事吗?大屏思维怎么向小屏思维转变呢?
喻晓轩提到,“我们要展现基层工作人员如何引导百姓种主粮,百姓是怎么接受的,我们展现生活中具体的冲突和矛盾,不讲大道理。”
因此,《普利桥种粮记》从内容、时长、文案(旁白)、配音、剪辑风格上,对标小屏新媒体产品。
“受众是喜欢听故事的,而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有趣,它充满出人意料的转折、矛盾、纠结,我们每个人都被这些生动的细节打动了。”喻晓轩说。
“你不打农药、不杀虫的话,哪里有收成呢?”
“我们老百姓哪有什么技术呢”
乡亲们的担心纠结,“当官的”如何回应?他们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
干部劝村民:“你不要只打小算盘嘞!”
村民:“当官的,你听我说……”
这些内容在十集短视频里被如实呈现。
不仅可以看到当地基层干部办事作风的转变——
“你说让他不赚钱的事,你怎么倡导、鼓励,甚至是行政手段去推动,它都推不动,让农民赚钱就是一个总开关,打开那个总开关了,曾经遇到的那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为了推动瓜蒌地改种水稻,普利桥镇不是一刀切,而是组织群众到邻村稻鱼养殖基地参观;群众觉得“水稻+N”模式还有点道理时,镇里请区委书记来‘站台’,和村民们围坐一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有了生动鲜活的内容,旁白文案也要活泼起来。
《焦点访谈》诞生之初,就是从改变电视新闻的语态开始的。从大屏到小屏,同样要面临这种改变。
“我希望它是活泼的、逗趣的,一开始写的稿子还是太严肃了。”肖津笑着说,刚开始加了很多北方逗乐的语气词,主创团队里的南方人不同意了,“我们哪会这么说话呀?南方人都听不懂。”
为了贴近新媒体的个性化特色和传播规律,稿子被一遍遍修改,甚至有好几次都吵起来了。“大家愿意干啵”“有些道理哩”“反正你是和我们拴在一起的啦”……当地人的语言特色被一点一点磨出来。
至于配音,制作团队一开始就确定不用播音腔,要用鲜活接地气的风格。经历了十几版配音的反复尝试,最终确定用湖南永州的“塑料普通话”配音,但又不能太方言,以免观众听不懂。
最终,永州广播电视台的摄像王辉因为“塑料”得恰到好处,和人物风格高度贴切,“荣幸地”被选中。
湖南台的剪辑神技能也派上了用场,字幕音效齐上阵。但如何把握特效包装的“度”,是制作团队努力探索的重点。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特效包装要有效率意识。每个包装点都要有明确的信息指向,而且特效要作为叙事的补充手段,提升观众对剧情的理解,绝不能为了特效而特效。”刘安戈说道。
在视频评论区里,每集后都有人催更,“这个好看我喜欢”“能不能不要停更?吃饭了赶紧的”。除了日常催更外,不少网友对旁白文案和配音倍感亲切,“永州话出名啦”,“这是我们湖南人讲的话”。
新闻纪实是对生活的本真记录和对事件的忠实再现,但迫于制作成本与收视率的压力,不少新闻纪实难以在纪实性与可视性之间找到好的平衡。
而仅仅十集的新闻微纪实《普利桥种粮记》,在央视新闻快手号上的总播放量突破了5479万。它是怎么进入观众视野的?这次新尝试又为后来者积累了哪些经验?
如实记录:现实生活远比戏剧设计更精彩
《普利桥种粮记》上线后,有网友质疑,老百姓对着镜头能这么自然吗?会不会是摆拍呀?
“没有摆拍只有预设。”喻晓轩斩钉截铁地说,之所以能够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功夫在“诗外”——拍摄团队在前期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
“其实我们的身份就是驻村工作队的队员,跟着乡亲们一起吃住,自然而然就熟了。他们也就没有心理上的隔阂,不会把我当成‘记者’或是‘拍摄人员’,我们就是朋友。”在普利桥镇的湖南台记者魏笑凡解释道,在这段日子里,他渐渐摸清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发现了村民里的KOL,知道谁坚决反对种主粮,谁的态度游移不定。
但至于村民们会做什么,谁也不知道。预想到会有不同的声音,魏笑凡和同事会提前给可能“有戏”的村民戴上无线话筒,提前架好几个机位,严阵以待。
例如第三集里,唐满娥听说老公周方志想改种水稻,一路奔向田头,把老周“打”回去的生动画面,就是用广角镜头捕捉到的突发动作。“拍5个小时可能剪出来不到5分钟,看起来有些不计成本,但我们就这样拍,因为没有脚本,所有事情都不可测,不知道什么时候矛盾冲突就出现了。”魏笑凡说。
抓准故事:”故事”意识始终贯穿其中
很多人觉得主旋律视频不容易出彩,一些片子总是做得不吸引人,不好看。
其实不然。
正如喻晓轩所说,观众想要的不过是鲜活的、真实的、有冲突点的故事。
“而这部10集的微纪录片,每一集都有记忆点,每一集都有悬念。”
“矛盾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核心,只有矛盾才是剧情发展最本质的推动力。要在报道中清晰地形成矛盾清单,以此作为节目创作规划。”
刘安戈透露,在节目采制过程中,前方记者摄像和后方编辑经常进行讨论碰撞,对已经发生的矛盾冲突分析研判,确定其在整体剧情中的价值,是否需要放大,如何承上启下等等;同时对未来将要发生的新矛盾进行预判,根据矛盾可能的发展走向设定不同的拍摄方案。
贯穿采编过程的“故事”意识,让这部片子形成了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叙事结构,每一集故事虽然短小,但逻辑完整,矛盾冲突鲜明,并延伸出新的悬念。
从目前网友的反馈来看,这部每集不超过三分半的短视频,做到了让观众“沉浸式观影”,产生了一定的受众粘性。
“之前有朋友建议,短视频超过两分钟就不会有人看。但我们试了下,发现两分钟一集对故事的叙述伤害太大,就大着胆子把上限抬高到三分半,现在看来,观众并不会因为长了一点的短视频而弃‘剧’。”刘安戈说道。
如实呈现:原汁原味,原生原态
对于新闻纪实片来讲,“纪实”意味着尽量不去干扰现场、不去美化现场,不为了画面的美感化妆或打光。
刘安戈表示,纪实的手法和后期才能呈现普利桥镇的原汁原味、原生原态,这也是打动观众,和观众产生共情的重要原因。
第四集里,唐满娥拉着隔壁村的养鱼大户“说小话”,请他给自己交个底,养鱼究竟能不能挣钱,还在饭桌上和闺蜜扭过身比较碗里的米和种出来的谷子究竟是不是一种。这些放在大屏幕上“雷人”的生活细节,恰好适合呈现在小屏幕上。制作团队反复讨论这种画面是否要剪掉,最终还是觉得,恰恰是这些画面呈现出了农村生活的质朴和真实。
而正是因为保留了大量的生活细节,观众才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乡亲们问出一样的问题:老百姓究竟能不能从中获益。
“当观众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提出相同疑问的时候,其实也就实现了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衷——引导大家重视粮食安全,重视保护农民利益,通过市场的机制去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喻晓轩说道。
立体式传播:多平台定制投放,系统性宣传推广
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有不同的风格和受众,《普利桥种粮记•春耕篇》在不同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出现了明显差异。
青睐农村题材的快手播放量巨大,叙事要求更短平快的抖音则反响平平。
为此,团队定制了每篇30秒左右的精华版在抖音投放,5秒播放率和完播率均实现了数十倍的提升。
除了平台定制投放,高效精准的宣传推广也同等重要。
刘安戈提到,在接下来的第二季节目操作中,希望能制定指向更精准,手段更丰富的宣推方案,从文案海报呈现、发动大号引流、话题提炼设置、到延展活动的策划,最终实现以PGC优质节目带动社会话题讨论,进而扩展为媒体行动撬动UGC用户生产内容,变节目生产为节目运营。
时下,短视频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经过这次试水,主旋律的新闻微纪实也通过这一载体进入了观众的视野。正如喻晓轩所说,主旋律的东西在小屏不是不能做,关键看怎么去做,它在短视频平台其实是大有可为的。
“只有从策划之初就具备融合意识,不把选题机械地分为大屏播还是小屏播,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传播。”刘安戈说。
生活从不缺乏有趣的故事,更不缺乏爱听故事的观众。抓住冲突、如实记录,用一个个矛盾推进剧情,新闻纪实也能让观众全网催更。
扫码观看《普利桥种粮记·春耕篇》合集
编辑|朱亭亭
END
往期推荐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VBTA5HJ】获取授权